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教训研究 > 教学研究
《破“舆”见日:从<舆论陷阱>看校园舆论引导》
 
发布日期:2025-11-14     来源:宜昌市体育运动学校      作者:刘秉娴      浏览次数:1920     字体:      

作为教育工作者,我们每天都在与信息打交道,而《舆论陷阱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思考校园舆论生态的新窗口。作者栾帆凭借其深厚的媒体背景,将复杂的公关理论与我们耳熟能详的案例相结合,提炼出危机应对的四个原则和十五个技巧,实用性强,引人深思。

初闻“舆论陷阱”,似乎与教育领域相去甚远。但在数字时代,学生们几乎无时无刻不被各种信息包围。我不禁思考:面对纷繁复杂的舆论场,我们的学生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?他们是否具备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?阅读《舆论陷阱》后,我豁然开朗。书中提供的应对策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识别虚假信息,更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。而对教师而言,掌握这些策略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复杂信息环境中保持理性,构建健康积极的校园舆论生态。

案例一:"强势"背后的真相

一次,我班学生被指控欺负低年级同学。在深入了解后,我发现所谓的"欺负"实际上是队长在调解纠纷。这个经历让我想起书中的观点:“人们几乎每天被信息埋没的时代,我们是否真的越来越了解事实的真相呢?”“强势的一方会天然地被认定为一个坏人。”这提醒我们,在教育中要避免先入为主的判断,应当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。只有倾听各方声音,还原事件全貌,才能避免情绪化标签对学生的伤害。同时教育者更应秉持中立与审慎,在舆论风波中做理性的引导者而非盲目的裁决者。

案例二:打破谣言的循环

面对转学生被取外号、传谣言的处境,我起初也受到舆论影响。同事的提醒让我醒悟:教育者必须率先抵制偏见。正如书中所说:"谣言最大的温床永远是沉默和逃避。"教育者应以身作则,主动打破沉默,直面谣言,引导学生理性思考,树立正确的价值观。只有这样,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谣言的蔓延,还校园一片清朗的天空。

正面引导的力量:我的教学实践

《舆论陷阱》中提到的十五种应对方式,我将“持续发布”和“正面发布”结合运用于教学,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
作为英语教师,如何激发中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我的挑战。特别是重点词句的掌握,对许多学生来说是一道难题。我尝试过抽卡、印章等方法,但总有学生拖延或放弃。我受到书中启发,我在单元结束后的过关晚自习上做了调整:不仅延续分类印章,还让过关的学生将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。这个由学生亲手书写的“过关榜”产生了奇妙的效果——越来越多的学生发现,只要过关,老师就会在全班大声表扬并为他们上榜。学生们的积极性显著提高,开始主动复习。每次看到黑板上不断增加的名字,我都感到欣慰。这不仅是对学生努力的肯定,更是对他们自信心的培养。通过这种正面激励,班级学习氛围逐渐浓厚,学生们在良性竞争中共同进步。基础较差的学生开始主动向成绩好的同学请教,形成了良好的互助学习氛围。甚至在课间,都能看到他们在不停地读和记。那些曾经对英语学习迷茫的学生也逐渐找到了方向。

书中提到:“不在负面问题上做过多的纠缠”这一观点在我实践中也得到验证。以往张贴未过关名单的做法反而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,他们会逐渐放弃,形成“破罐破摔”的心态。而正面发布则让他们看到希望,激发内在动力,从而愿意主动改变。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成绩,更培养了积极向上的心态。

应对舆论陷阱,不仅仅是教育者或学生的责任,而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。我们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,培养批判性思维,学会辨别真伪,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。“真相往往不是最先到达的,但一定是最后坚守的”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应保持冷静和理性,不盲目跟风,不轻信谣言,坚守真相,传递正能量。作为教育工作者,我们肩负着引导学生的重要使命。通过阅读《舆论陷阱》并将其智慧应用于教育实践,我更加坚信:只有我们率先垂范,才能在校园中培育出理性、包容的舆论土壤,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清朗的环境中健康成长。

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《致青年教师的信》读书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