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《致青年教师的信》读书分享 |
| 发布日期:2025-11-13 来源:宜昌市体育运动学校 作者:李腊 浏览次数:5874 字体: 小 中 大 |
我要分享的书籍是《致青年教师的信》,本书作者于洁,全国知名班主任,“于洁沙龙”主持人。2011年获苏州教育十大年度人物,2014年获“全国模范教师”称号 ,被学生评为“天使教师”。朱永新老师称她是“把生命的根深植在教室”里的教师典范。出版专著《我就想做班主任》《努力做最好的班主任》等。 这本书是于洁老师写给青年教师的44封信,是她和刚参加教师工作儿子的交流,结合具体的教育实例,融合了她多年的教育智慧和经验感悟,每一封信讲述一个教育案例和解决的办法。在与青年教师的对话中解决他们的疑惑,让他们不再迷茫。在书中于洁老师详细解答了青年教师在班级管理、学生沟通等方面遇到的棘手问题,让青年教师不再迷茫! 作为青年教师,我也在教育的道路上迷茫过,阅读完这本书,醍醐灌顶,章章页页,皆是感触: 在《撕掉对学生的标签》一篇中,于老师建议,作为教师,要想在工作中不急不躁,持之以恒,归根到底在于相信“荷塘效应”。 荷塘效应是假设第一天,池塘里有一片荷叶,一天后新长出两片,两天后新长出四片,三天后新长出八片,可能一直到第29天,我们也只看到池塘里依然只有一半的地方长有荷叶。而令人瞠目结舌的是,到第30天荷叶就掩盖整个池塘。 荷塘效应让我想起了竹子定律:竹子用4年时间生长,竹芽只能长3厘米,而且这3厘米还是深埋于土下。到了第5年,竹子终于能破土而出,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长,仅用半个月时间就能长到15米。其实,在前面的四年,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。所以能够广吸水分和营养物质,为第五年的“野蛮生长”提供基础。 做人做事亦是如此。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,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。所以当遇到一些难办的事情或者难教的学生,我们要坚持着做一些努力,虽然耕耘的过程会很漫长,但是只要不抛弃不放弃,收获迟早会到来。我所教过的曾经“默默无闻”的一个孩子,在陪伴他成长的三年里,我付出了常于他人几倍的努力,没想到八年级时他便进步飞快,到了九年级更是名列前茅,这就是对厚积薄发这个道理的最好证明吧。 在《教师要看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》这一篇中,举例提到了小陆同学,平时做什么事情都慢半拍、磨磨唧唧的,但在实践活动中整理内务时非常有耐心,做得又快又好。看到书中所述,我想起了我教的学生小唐,她与小陆何其相似:她学习知识接受能力不强、脑子也不灵光,成绩不是很好,但是字写得特别好,做事认真又有耐心,我发现她这些闪光点后,就让她帮着我做一些收发作业、办黑板报等事情,她总能出色地完成,成了我得力的小助手,也因此充满阳光,学习成绩逐渐提升。由此可以看出,不去深入了解一个学生,就不会发现他们有这么多的闪光点。 是的,我们的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,会有自己擅长的领域,也会有自己不擅长的方面。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,我们教师需要做的,就是多方位、多角度地看待每一个学生,发掘学生的闪光点,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、被重视,感受到存在感、价值感和幸福感,自信乐观地去做每一件事情。 读完整本书,触动了我的心弦。想起曾经辅导学困生,遇到过很多问题。我总认为他们学困生是没有尽力去学,我花时间在课下辅导他们,刚开始的几天,学生似乎是有所进步了,但总是坚持不下去,现在我知道了我一直所欠缺的是没让学生充满自信,没有对他们的进步及时予以肯定。他们缺乏的是兴趣和自信!对于任何一个学生,我们都要发现闪光点进行表扬。另一方面,在课堂上,于老师注重调动学生兴趣,学生自然就用心起来了,而这一点,正是让我感到非常苦闷的。成为一个“杂家”,丰富自身全方位知识,肚子里有货,才有风趣的资本,才能让自己讲的话生动有趣,因为教学实践没有丰厚的理论作为根基,是很难成功的。于洁老师的建议让我明白了,要不断地学习,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课堂实践经验,才能让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。 我想,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,老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,要做好工作必须要热爱工作,要尽心尽力地教好每一个学生,不求什么名利,只要对自己对学生无愧!一个教师能不能与时俱进,关键看教师的学习力有多大,学习的知识能不能合理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和反映在教学效果上,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很好的运用教学机智,那将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,以学生为主体,教师为指导,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,变要我学到我要学。要做到这就必须要多读书多消化,借鉴别人的经验,融入自己的见解去做好工作。 潜心耕耘,就会开出智慧之花。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,教育要培养理想。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,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,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。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,从小培养孩子尊重、敬重的意识。作为青年教师,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,推动这个集体,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。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,关注小事,从我做起,从一言一行做起。“教育无小事”,“生活即教育”,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,无需讲话,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,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,还有思想、气质和未来。读了这本书,我深深理解到,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。 阅读完这本书,我深刻的意识到,教育教学是“慢”的艺术,我想,我应当慢下来,认真细致地面对学生,走进他们,用心地关心爱护他们,在“慢”中,帮助孩子们稳健快乐地成长。 |
|
上一篇:《破“舆”见日:从<舆论陷阱>看校园舆论引导》 下一篇:《周国平致教师:点亮孩子的心灵》读书分享 |
|